公交車滅火器噴出干粉 乘客誤以為火災
昨日上午11時許,一輛105路公交車行至福州六一南路與南江濱西大道交叉口處,一輛私家車突然沖到車前,公交車司機躲閃不及,緊急剎車之后,車內的滅火器突然噴出干粉,乘客誤以為車內發生火災,慌亂下車。
現場
滅火器受到撞擊干粉噴在車廂內嚇跑乘客
記者趕赴現場發現,六一南路與南江濱西大道交叉口處聚集了近30個市民,圍在一輛停止運行的公交車周圍。車廂內有一股濃煙一樣的東西,似乎是車廂內有東西燒起來了。記者上前仔細觀察,既沒有聞到刺激性氣體的味道,也沒有感受到高溫。這股濃煙到底是什么呢?司機介紹說,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一輛私家車突然沖上前來,“我緊急剎車后,車內就混亂了。”車輛剎車時由于慣性,拉著扶手的乘客險些摔倒。就在乘客們大聲埋怨私家車蠻橫超車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聽“噗嗤”一聲,車廂里突然升起了一股濃煙。“我第一反應是疏散乘客,就趕緊呼吁乘客下車。”司機回憶道。數十名乘客瞬間亂了陣腳,匆忙下車。“當時情況緊急,我們顧不上那么多,前后門都是人,幸好人不多,沒發生意外。”乘客楊女士一邊整理衣服,一邊回憶道。一旁的陳先生補充道:“那種情況下,恨不得讓公交車多出一扇門來,要不是我太胖,我都想從窗戶里鉆出去。”“太恐怖了,難道公交車上發生了火災?這些東西對人體有害嗎?”林依伯氣喘吁吁,額頭上布滿了密集的汗珠。當所有乘客下車之后,司機開始仔細查看公交車,排查危險。“最怕的就是車子起火了,我最先檢查了發動機,沒有發現什么異常。”司機的聲音有些顫抖,“接著就上車檢查,沒有看到火光,沒有聞到燃燒的味道,我仔細看過每一個坐椅,后來發現靠近后門坐椅處的滅火器還在噴粉。”找到“濃煙”的源頭,司機懸著的一顆心總算放下了,可是乘客仍然不解,“滅火器怎么會自動噴干粉呢?”司機表示,這種現象是他從業以來第一次遇見,為什么會這樣他也不清楚。乘客陸先生重新上車,仔細觀察滅火器,做出猜測,“可能剛才急剎車的時候,有人碰到了滅火器,啟動了它,才會這樣。”
閩運公司
滅火器放在固定的支架中都會定期進行檢查
記者昨日下午多次撥打105路公交車所屬的福州營達公交有限公司負責安全管理的江經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而福州閩運公交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一般公交車上會配有兩個滅火器,一個放在司機座位后面,一個放在靠近后門的地方,保證讓車內乘客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及時使用。每一個滅火器都放在固定的金屬支架中,這個金屬支架是焊接在車廂地板上的,保證滅火器不受外力影響。公交公司每月都會對車上的滅火器進行安全檢查,“滅火器上有一個指針,當指針指向紅色部分的時候,這個滅火器的壓力已經不夠,就噴不出干粉,達不到滅火的效果。”
消防員
滅火器最好固定在車內而且要定期更換福州三坊七巷消防中隊蘇指導員表示,公交車上使用的手提式干粉滅火器在保險銷完好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自動噴出干粉。“這個自動噴出干粉的滅火器的保險銷可能出現松動或者脫落,在急剎車時,有乘客不小心壓到了滅火器的把手,讓其噴出了干粉。”至于乘客對干粉有害身體的擔心,蘇指導說:“干粉由具有滅火效能的無機鹽等微細固體粉末組成,對人體并無危害。”有車一族為了人車安全,經常把滅火器放在后備廂。“車主首先要定期更換滅火器,從根本上保證滅火器的安全。車主在后備廂取東西的時候,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鉤出了保險銷。否則,車輛在顛簸過程中,滅火器的把手可能會碰到后備廂的其他東西,導致干粉噴出。”蘇指導提醒道,“車主最好能將滅火器用一個支架固定下來。”由于滅火器瓶內有壓力,高溫情況下,滅火器有發生爆炸的可能。“尤其是夏季,經過高溫照射的車輛,后備廂的溫度比較高,滅火器瓶身上有一個貯存溫度范圍,超過45℃,可能就會發生爆炸。”蘇指導說。
相關資訊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一個提醒、一個技能,挽救一家一輩子” ——來自一個消防員的真心話
- 北京大興區消防在建筑大學開展消防演練
- 為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 新疆公安消防總隊開展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 專家解讀:北京高層建筑消防安全如何保障?
- 暑期兒童消防安全教育 家長們都該注意啥?
- 倫敦大火,已導致30人受傷,火勢至今未撲滅
- 端午節期間游玩勿忘防火,京陽消防溫馨提示
- 商家滅火器以次充好,消防執法人員突擊檢查
- 內蒙古陳巴爾虎旗發生森林火災,千余官兵參加救火
最新資訊文章
- 港鐵委員會提倡為月臺助理提供滅火器訓練以及增加手提滅火器、滅火氈
- 合肥街頭電動車起火,公交女司機熟練使用滅火器滅火
- 昨日武漢中山廣場起火 ,工人不會使用滅火器導致火勢變大
- 防火小貼士
- 京陽公司為宮霄國際中心提供滅火器年檢服務
- 京陽消防為合作單位天蘭工廠店提供滅火器年檢服務
- 新起點,新高度
- 《注冊消防工程師管理規定》的規定內容
- 醫院消防手續不全擅自營業,消防官兵勒令其整頓促改
- 厲害了我的消防哥,樂天超市因消防檢查不合格被封!
您的瀏覽歷史
